王万举答客问43:从冀中文化创意家孙志军的“诗影音画”谈到行为艺术
王万举:著名学者、国家一级作家、“文化创意学”系列学科创立人、河北省文化产业创意家协会主席
郝小学:全国新媒体联盟主席、河北省文化产业创意家协会副主席
郝:最近,冀中肃宁人孙志军(笔名、网名:拾光、拾光居士)挺火,搞了个什么“诗影音画”混搭艺术。请谈谈他的情况好吗?
王:这个人我认识。他原本是那个大大有名的“五人行”文学社团的成员,诗歌写得挺好。近年来他把诗歌、摄影、绘画和音乐混搭,创造了一种“诗影音画”的艺技,并且,他还发表了许多文章阐述自己的艺术创新,影响很大糖心vlog官网。前不久,河北省文化创意家协会已经吸收他入会,并授予了文化创意家称号……
郝:按照你的“艺术-文化学”和“文化创意学”理论,孙志军的这种艺术混搭该怎样评价?
王:我多次说,艺术品种到电影就停止创新了。电视剧不过是电影向文化形态的延伸。“混搭”的不断出现就是艺术品种停止创新的一个证明。“混搭”早就出现了,例如,在中国,早就有诗与画的混搭(文人画),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,杂技与舞蹈、戏与歌、舞台表演与视频等等更是如雨后春笋……虽然如此,不同艺术品种能不能生成、如何通过“有机”地混搭而生成统一的审美对象,仍然是一个问题。如果不能生成统一的审美对象,那么,劳作的意义就在于劳作的过程而不在于它的成果了。孙志军艺术实践的意义就在这里。他创造性进行了摄法的创新,意在生成新的艺术品。他本是有影响的诗人,他在诗与画与摄影与音乐的融合上用功很大,取得了显著的成绩。
郝:如此说来,像孙志军这样的创作者们还是在追求创作新的作品?
王:是的。与此相联系,虽然孙志军和很多人都在自称“玩儿”,但他们也还在追求“达人”,追求作品的社会影响。但是,从文艺的系统观点(接受美学)来看,从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来看,这种追求只会导致“文化化”,也就是说,如阳雨(疑为王蒙所用笔名)早在1987年所说“您掀不起几个浪头来了”。因此,也很有可能真的如当事人所说,他们所进行的各种艺术形式的混搭,如果从作品的社会影响看,确实是创作者自己在“玩儿”。
郝:很多人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“新时期现实主义文艺”为尺子来比量今天的作品……
王:这样比是错误的,他们不懂得经济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这一基本道理糖心vlog入口。文艺高潮不总是“一浪高过一浪”,经典作品只出现在社会的离乱之际,出现在大转折时期。
郝:我看到,你在书里多次讲,84’85’以降,艺术向亚艺术亦即向其文化形态发展……
王:是的。这是从“艺术是一个系统”的角度说的……
郝:……这,太理论化了……
王:也就是前头提到的阳雨的那句话“无论你……”。也就是说,在今天信息化的社会里,“杂闻超过了艺术虚构”,这使得创新很难;神奇的不再神奇,这使得“接受”成了问题……
郝:……于是,孙志军们寻求在形式上突破。
王:对。又因为艺术品种到电影就停止了出新,所以混搭。譬如走路,走到头了,再往回返。
郝:那么,孙志军怎么又搞起了行为艺术?混搭与行为艺术又是什么关系?
王:尽管“行为艺术”歧义颇多,但由静态审美过渡到互动确实是它的显著特征。用我的话语体系表达就是“艺术的文化化”,即由艺术形态转化为文化形态。在这里,“艺术行为”即物态化活动比“作品”更有意义。另外,既然叫“行为艺术”,创作者的“行为”很重要,说它是与表演艺术的“混搭”也可以。
郝:概括起来,是不是可以说,从混搭到行为艺术,是一个必然的发展?而孙志军们的艺术创新是这个大趋势中的一环?
王:是的。时势造英雄。大势所趋,是我谈孙志军的第一点。第二点,他毕竟是一个有极大影响的文化创意家。目前在冀中,跟着它搞艺术-文化创意的人越来越多……
郝:……跟着他学艺术吗?你是想说,孙志军算得上是这个大势中的“英雄”?
王:是的。我在这儿要插上第三:很多人跟着他学艺术,这是上一个文化高潮的惯性。我相信,最后他们会发现,他们学的是艺术-文化创意,学的是艺术创意能力和培养。
郝:我听说,孙志军经常给你发艺术构思、创意?
王:是的。他是一个标准的文化创意家。艺术创意(包括在文化创意之内)就是作品的构思。孙志军的艺术创意通常由他自己延伸下去,由混搭演成行为艺术。
郝:说到这儿,你是不是认为孙志军应该把传承和影响的重点放在“如何做”上而不是“做什么”上,而“做什么”则是经由创意能力的培养之后任由创意人自由发挥……
王……非常正确!行为高于“作品”。